2025
二月

28

1012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80集: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二)

1231231

 

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您好。上了星期,我们介绍过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19581127日被选为教宗碧岳第十二的继承者。也同时介绍了教宗若望二十三在被选教宗以前的种种工作。说到他的性格,人人称他是“和事佬”,他宁愿和解,而不愿意纷争。他有牧灵,有治理教会的天才。今天我就继续为您介绍他当选教宗登基之后,如何发挥他的天赋能力。即便他已经是七十七岁的高龄,我们来听听七十七岁的他,如何得不服老,绝不认命只当过渡期的教宗就罢休的种种化时代的作为。他要把天主教会领向哪儿去呢?好几个世纪以来,教宗的四周就显得讲排场,甚至于有的时候显得太过分了。若望二十三却一变而为朴实谦逊的作风。他真正做到了名服其实的天主的众仆之仆。许多已经不合时代的排场跟繁文缛节逐渐地被取消了。

他以咏唱信经代替了教宗进入圣伯多禄大教堂时对教宗的欢呼。他宁愿步行也不愿意高高地坐在轿子上,被侍卫人员抬着进圣伯多禄大教堂。梵蒂冈宫廷内,只要他认为不合适,他就毫不迟疑地加以革新。从三个世纪以前就定下枢机的人数固定是七十位,若望二十三就加以突破,从此以后枢机的人数就不断地增加。到目前九零年代,枢机的人数早已经超过了一百位,而且已经快要接近一百五十位了。升任非洲的黑人为枢机就是他的创举。他还在东亚的菲律宾升任马尼拉的总主教山道斯为枢机,这就是菲律宾的第一位枢机。若望二十三在他登基之后的三个月,也就是1959年的125日,在圣伯禄大教堂为结束基督徒合一祈祷周的一项典礼当中,向全世界宣布说:他有意要召开大公会议。

在那天的典礼当中,他还公开要求在场参加典礼的人,为他所昵称的伟大的中国念了一端玫瑰经。这真是我们中国教会的福分啊。当礼节结束的时候,他召集预先会议的十八位枢机开会,交给了他们三种草案。一个是罗马教区会议,一个是大公会议,一个是重修教会法典。最最使人吃惊的是第二个草案,这十八位枢机以极度的惊奇的心情接受下来。好奇的是,这位已经77岁的老人家。他到底要玩什么花样呢?他要立下什么丰功伟业?召开大公会议这件事情,是令谁也想不到的!不但是因为他出自一位被人们认为是过渡期的教宗,而且是来势突然,更是因为自四百年前脱里腾大公会议以来,只开过一次大公会议。那就是1870年所召开的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就在这次会议当中宣布了教宗不能错误的神权。从此以后就有许多人连天主教会内的许多人也不例外,认为已经没有再开大公会议的必要了。既然教宗能够单独决定,那又何必要再召集全球各地的主教们开会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更何况从1870年以来的九十多年间,圣教会并没有再面临任何真正的异端,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变故,又何必惊动整个教会呢?这项大事的宣布未免使人惊奇,连教宗本人也觉得奇怪。他自己事后承认,想要召开大功会议的想法并不是出自于多次的默想深思的结果,乃是一种不曾料到的意外冲动,就好像是预报春天来临的一朵早开的花一样。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认为那是圣神的灵感。那么召开大公会议的是什么呢?若望二十三世希望这次会议,没有任何对象需要谴责。他要的是一种实用性的会议,而不是宣布教义。教宗为了说明这个会议的性质,而惯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提出来讨论。

他曾经借着训词、广播词、通谕、宗座法令、公函、以及国务院的函件等等各种机会强调这次大公会议应该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民主与共产阵营等各种纷扰与骚动之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为了唤醒人类切实行动的一种重要而有力量的贡献,是为促进教会生机增进信德及改善风俗,至为重要的时期,是为教会全面革新的发任。

大公会议也应该是福音在全世界展新而有力的发扬,更应该是天主对圣教会大享仁慈的象征。教宗还把他之所以要召开大公会议的目的归纳为八点。第一:为了要弘扬信德,并且要重整教友的生活,修订教会的纪律,好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第二:为了使世界人类看到天主教会的永久的生命力和真理。第三:教会先把过去愁眉锁额的面孔扫除净净,对分离的弟兄显示出一种更吸引他们的面孔,使他们看到这种景象,认为是对他们诚恳的邀请,要为共成一栈,同属一牧的事情铺路。因为这种合一正是耶稣基督向天主圣父所热切祈求的。第四:为了加强神职人员的圣化生活,增进教友的德行,并且给一切为信德及和平而努力的人一种鼓励。第五:要使众人知道梵二大公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乃难是为使圣教会,在各种不同礼仪所放出的异彩上,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工作上,在她不可分离的统一上获得新生活力,好能够完成神圣的使命。第六:希望梵二大公会议能够发生效力,使圣教会能够发扬出比初期的教会更为纯洁皎洁的光彩,使圣教会呈现在世人面前,真是主耶稣所建立的。第七:使大公会议成为一种促进世界和平,有效而重要的助力。最后一点:对大公会议所怀的希望,使信德、教义、教会纪律,使教会及灵修生活产生新的朝气,并且使圣教会与重申有关推进国民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公教原则时,那么梵二大公会议要成为一种伟大的助力。

我们回溯从上一届大公会议以来所有的变化,实在要比从教会成立以来到梵二开幕时,所有的变化还要来得大。汽车的发明还没有一百年,飞机和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也才刚刚六十年,太空飞行还不到十年,电的利用也不过一个世纪,原子的运用才二十来年。以前的世界很安定,进化得很慢。即使来的却是一个进步,越来越快的世界,这种情势自然,也就要求教会有同样的越来越快的适应。这一切进化的原动力就是科技文明的进步。在各方面,把生活、工作以及商业的方式,都大大地改变了,使得现代人类普遍的希望,过更舒适,更享受的生活。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人口增加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科技改变了物质生活,也改变思想的方式。过去人类靠着传统而生活。现在是靠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所提供的新闻及活动而生活。当然,社会生活也跟着不断地在改变。乡村人口涌向大都市,使得都市人口不断地增加。人与人,国与国,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日渐密切。人文的一致性越来越紧缩。这原本是一种进步,但是在进步当中,也显露出了许多的矛盾。这是世界团结的时代,但也同时是国家主义抬头兴旺的时代,是容忍、自由、民主,和摆脱殖民主义的时代,但也同时是暴力洗脑的心理酷刑,集权和变相奴役的时代。旧的社会伦理不断的在分崩离析,至于圣教会本身又如何呢?就她的情势而言 也很奇特。她的活力,她的声望也都比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时候要高出了很多。也在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后,各地的传教区有了很大的进步,而那些老教友国家的热心,又有领导能力的教友跟圣教会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有着大批大批的群众和教会的关系有着疏离。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当时全世界差不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无神主义的政府底下,割断了与教会直接的接触。这也就是梵二大公会议所面临的史无前例的时代背景。这样的科技文化,进步固然是进步,但也失去了平衡。教会一方面接受这个进步和变化,但是还有神圣的使命。那就是要如何将现代文明予以净化、圣化,朝向基督化而不让它变质。这正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之所以要召开梵二大公会议的灵感。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召集大公会议之前,趁新式通谕七十周年之便,在他那《慈母与导师》的通谕中已经谈到社会生活的几个严重问题。

最使人惊奇的是其中的人情味,凡是阅读这份通谕的,在《慈母与导师》通谕中找不到什么抽象的理论。教宗所重视的是人。他以理解和同情的心怀来研究人的问题。教宗在《慈母与导师》通谕的第一部分,提示了前任的教宗良十三、碧岳十一、十二,对这方面的问题所给的教训,然后就以简明的语气提出了实事演变所要求的正确性和补救的方法,使人体会到这位农家子弟出生的教宗是以多么士气而热烈的爱心,来谈论现代农民的地位和问题。最后教宗触及到当代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经济已经开发的国家,和经济正在发展的国家之间的问题。经济已开发的国家,已经在享受高度的生活水平。正在发展的国家,则受着严重的物质缺乏之苦。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对营养不足的民族人人有责。他因此呼吁国际之间的合作,就如教宗良十三在一八九一年曾经保护无辜受贫困的无产阶级群众。若望二十三也同样地,替现在被逼处于恶劣情势的民众辩护。在《慈母与导师》通谕当中,显示了作者的人格。他那么得热诚和乐观,不但教友连所有的善意的人都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简略的介绍一下梵二大公会议筹备的经过大聪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五号,教宗在罗马城郊外的圣保禄宗徒大殿的本笃会会院,向在场的枢机们,第一次透露召集一次大公会议的愿望之后,在当年的五月中旬大公会议的初步筹备委员会正式地成立了。由教廷国务卿。达蒂尼书记担任主席,教廷的各部次长为委员,征询全球的主教团、各教会大学和教廷各圣部对大会的建议。

六月二十九号,教宗在天灯伯多禄宗座这份通谕中,指示了大会的目的是发扬信义,整顿教化,革新纪律。六月三十号,教宗亲自主持第一次初步筹备委员会议,发出了两千七百封问卷。十月底初步筹备委员会主席达蒂尼枢机主持记者招待会,预告这次要召开的大公会议要称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并且预估整个筹备工作将需要三年的时间。大会内的公开语言是拉丁语文,需要的时候可以用翻译,并且说明将要召开的大会,并不以使各个分离的教会合而为一作为直接对象。各个分离教会的代表或是政府的首长,可以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到了1960年的五月底,教宗在预前会议之后向全体枢机表示大会的初步筹备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开始进入正式的筹备阶段。全球的两千多位主教,六十多所教会大学,以及教廷的各个部门,都已经答复了所征询的问卷。这些资料都已经列入了档案,作为筹备的主要参考。

听众朋友,今天跟您介绍到这儿,我们的节目时间已经接近尾声了。我想在下星期再继续跟您做进一步的介绍。在今天节目的最后,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愿天主降福您,我们下周同一时间空中再会。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